安徽桐城向来文风兴盛,明清两朝走出了240名进士,形成了影响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“桐城派”,人才文章遍全国。桐城知名除了桐城派,坐落在桐城文昌大街的六尺巷,还见证着一段撒播300多年、滋润在我国人血液中的“礼让”美谈。
在桐城市中心的小广场上,有一条宽不过两米、长不过百米的冷巷。当地人讲,这条冷巷的方位本应该是两座院子之间的山墙。右边这个院子是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院子。
当年街坊吴家在修院子时,由于想在两家居中的方位砌院墙,就和张家起了胶葛。张家人觉得对方太不讲理,就修书一封,向在京城做高官的张英告状。他们没比及什么处理方案,只等来了一首诗:“一纸书来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”
张家人收信后,自动让步了三尺,吴家人深受感动,也让步了三尺。两家各退一步,让出了一段六尺巷的美谈,也让本该是一面墙的当地,多出了一条招供通行的冷巷。冷巷止境的汉白玉牌坊上,至今镌刻着两个大字礼让。而张英的让,还不止这条六尺巷。
老宰相的六尺巷是一段让墙的美谈,而他在桐城城西的龙眠山双溪村,留下了一个让路的故事。相传他很喜欢在这种山间小路上面漫步,只要是碰到挑担的农民或许樵夫,他都会远远让到一旁,把路让出来,让对方先过。
当年张英处理过的政务大事,绝大多数都现已散失在前史的尘烟里,但他的“礼让”美谈至今依然影响着这座城市。
现在,六尺巷已不仅是一处地名、一个典故,桐城人还将六尺巷包含的才智,用来处理邻里对立、胶葛争论。桐城市人民法院和各级司法调停组织,将六尺巷折射的文明内在与司法实践交融,运用“听、辨、劝、借、让、和”六步走规律,形成了“六尺巷调停法”。
眼下,桐城建立掩盖底层单位的“六尺巷调停室”300余处,成为底层社会管理的当地品牌。2023年,“六尺巷调停法”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,同年获评全国新时代“枫桥经历”立异工作法先进典型,并入展枫桥经历陈列馆。中华民族礼让、容纳、调和的传统美德,正在新时代勃发出新的光辉。